使至塞上 教案中的教学难点和重点,使至塞上 和 渡荆门送别 赏析 教案一起!

使至塞上 教案中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1、使至塞上 教案中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导语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朝诗歌的艺术健力吧!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   (一)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整体感知   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   3.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5、 理解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6、 理解诗的意境、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8.全班齐诵全诗。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9、作业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的:   

1、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 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单介绍唐诗   五言绝句(五绝)   绝句   七言绝句(七绝)   文本框: 近体诗   五言律诗(五律)   律诗   七言律诗(七律)   排律   (以上图表板书在黑板,并借助课件演示,约八分钟)   

2、边塞诗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约两分钟)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约八分钟)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约七分钟)   三、讲习课文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约两分钟)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约三分钟)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约两分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约八分钟)   四、总结全课   概述本节课所上内容,强调重点。   内容:   

1、介绍诗歌和王维   

2、介绍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3、讲了诗歌的前四句   重点:   

1、 熟读成诵   

2、 理解作者的情感 (板书,约三分钟)   五、布置作业   

1、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预习课文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约两分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以提问的方式)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王维的《使至塞上》,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王维。   

2、回顾上节课内容 (约五分钟)   二、讲解课文   

1、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现在请同学翻译一下。   翻译:像随风飘飞的蓬草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 (约两分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孤烟直: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约五分钟)。

使至塞上 和 渡荆门送别 赏析 教案一起!

2、使至塞上 和 渡荆门送别 赏析 教案一起!

使至塞上 一、整体把握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二、问题研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对“烟”的不同理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 渡荆门送别 整体把握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 对“送别”的不同理 这两个字历来解释不一:一说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一说赠给送别的友人.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汝询《唐诗解》疑“送别”二字为衍文.。

使至塞上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

3、使至塞上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里面是有一些孤寂的情绪,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自己就像是征蓬一样漂泊着离开了汉朝(以汉朝比喻唐朝),同时用对照,说就像归雁一样,飞入了胡人的天空里。王维是有一丝的孤寂,并且我认为更多的是对战争的反对。是哀叹人民。并非只是抱怨自己的被排挤。你是老师吗?怎么需要教案?诗歌不能那样子解读,如果教学生,就更不能那样解读诗歌了。王维就一定的很孤寂吗?他就是在抱怨自己的被排挤吗?那样解读,就不是好诗了。所以还是要注意。

范仲淹《渔家傲》教案

4、范仲淹《渔家傲》教案

范仲淹 《渔家傲》教案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 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 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 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 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 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 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 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 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