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概述儿童心理发展特点,10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简要概述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1、简要概述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简要概述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简要概述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伴随着胎儿的出生,儿童的成长发育让很多的父母们操碎了心;同时,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育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简要概述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简要概述儿童心理发展特点1   

1、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在持续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后1阶段的发展总是依赖于前1阶段的基础,且后1阶段包含了前1阶段的因素,又为下1阶段做准备。同时,儿童心理变化在量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发生质的飞跃,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方向性和序列性。正常情况下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心1定的方向性和序列性既不可逆转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不总是等数速率直线发展。1方面表现在,个体不同系统发展速度、发展起讫时间、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另1方面表现在同1心理现象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从总体来看,儿童整个身心发展呈波浪形推进,出现两个加速期,1个是幼儿期,1个是青春发育期。   

4、差异性。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领域、心理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特点的表现形式   

1、婴儿期儿童表现出动作思维,学前期儿童在动作思维基础上开始发展形象思维,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保持着形象思维的特征。   

2、神经系统发展是先快后慢,而幼儿期大脑重量相当于成熟期80%,9岁左右就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是在青春发育期(女童11岁至12岁,男童13岁至14岁)快速增长,青春期前后却发展缓慢。   

3、如有的儿童早慧、有的愚笨、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活泼外向;有的擅于文字表述、有的擅于动手操作。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差异。   以上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特点”的详细分析。此外,育儿专家特别指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1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呈螺旋式上升的成长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做细做好陪伴和引导。   简要概述儿童心理发展特点2   3-4岁儿童生活范围扩大,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4~5岁儿童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自己组织游戏;5~6岁儿童好问、好学,抽象能力明显萌发,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性初具雏形。    3~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讲,需要有1个适应过程,他们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这时,如果用新的或他喜欢的玩具来哄他,他会马上又破天涕而笑。   3岁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家长不要因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的要求,可以教育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玩具玩,既能使孩子玩到他喜欢的玩具,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学前儿童年龄段特征   

1、2岁儿童大脑的体积和重量已经是成人的75%,到了

5、6岁,儿童大脑的重量是普通成人的90%,而体重只是成人的30%。   

2、儿童在学前这个阶段,粗大运动技能与精细运动技能都已经越来越趋向熟练精巧,到学前期结束时,大部分儿童能够轻松地完成诸如系扣子、按按钮、折断或拉拉链等简单的自我服务性的任务,也能够完成精细的动作,如使用剪刀、用彩笔给图画上色、书写单词等。   

3、到3岁时,儿童已经是熟练的讲话者了,到学前期结束时,儿童已经能够使用和理解不计其数的句子,能够进行交谈,并对书面语言也有所了解。   简要概述儿童心理发展特点3   儿童心理期有两个主要特点,1是认识能力的发展,2是自我意识的发展。   

1、认知能力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头脑”中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表象、想象和思维。这些都是属于高级认识活动的萌芽,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导致他整个心理发展的转折。两岁左右儿童是表象出现的时期。    认知能力的主要表现、   是指人头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1岁左右的孩子虽离开妈妈时会哭,但容易哄,因他过1会就忘了妈妈,因此两岁的孩子爱哭,可能因为孩子的表象和回忆发展了,不能笼统地指责孩子不好哄、任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两岁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是使自己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要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意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特别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这是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两岁孩子只是处在萌芽阶段。其出现主要标志是能够运用代词“我”。    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   A、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出现了自我行动的意愿。其独立行动的意愿表现为坚持自己的主意,不听从父母的要求和意见。会出现独立行动的需要,常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拿”等。   B、开始知道自我的力量。会用语言指使别人。   C、能说出自我的行为,有时也能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   D、出现占有意识。两3岁的孩子开始能够意识到哪些是自己的。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也会出现新的情感萌芽,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   两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上1个比较大的转折阶段,他既遗留着两岁以前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出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就面临矛盾。父母不了解这1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按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后果是导致孩子出现真正的执拗、任性等不良性格。

10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2、10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10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进入十岁时,1般都就读于小学4年级。可能很多家长感觉孩子进入十岁后突然有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从认知分辨、自我意识、自控自律、情感发展、遵守纪律、秩序感发展、人际交往、表达能力、自尊心和上进心的敏感性等各方面得以体现。下面我们来看看10岁儿童的心理特点,仅供大家参考!   

1、认知和分辨力有提高,但还不全面   进入4年级后,男孩和女孩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基本上没有问题,这主要得益于孩子从课堂上学到了大量的知识,从各种信息渠道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正是因为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使十岁儿童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不管男孩还是女孩认知和分辨力并没有达到成熟水平,对于1些事物的看法还相对较片面。这主要源于利已行为导致十岁儿童常常围绕自己的兴趣或者心情而看人做事,只要符合自己意愿的人和事,1般会乐于接受,如果不符合则会持情愿接受的态度。   对于随心情而定的现象,和以往那种直接拒绝有所不同的是,如果家长或者老师能够合理地加以引导和分析,十岁儿童很容易接受劝告或建议,而后去做该做的事。当然,这就给家长制造了困难,因为很多家长往往缺乏耐心,在引导孩子时极易忽视尊重与理解,仍然用以往那种强迫式命令方式去要求孩子做事,结果常常招致顶撞或拒绝。   

2、自我意识增强,胆子更大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反映,4年级学生是最难管的阶段,但是至于为什么难管则说不清楚原因。其实这里最根本的原因恰就是十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在发挥作用。   自我意识增强表面看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看人做事,但是从心理活动的动机来看,往往是察言观色或随风而动。就如在课堂上凡是爱经常违反纪律的同学,其同桌或周围的同学极易被影响和带动,这种架秧子起哄现象,不仅让个别带头起哄的儿童自我感觉很良好,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可以随意破坏规则或违反纪律,而老师又拿他们没有办法。   十岁儿童1旦自我意识发展方向有偏差,很快就会成为问题学生或问题儿童。因为以往建立起来的正确认知和分辨力,会随着他们破坏了规则和违反纪律的胆子逐渐增大,使专注力转移到调皮捣蛋上来,这会极大地影响学业的发展。   

3、自控和自律意识开始两极分化   在学与玩两者之间,凡是家庭教育搞的好的,再看十岁儿童常表现为有相对较好的自控和自律意识。凡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且又用错误的观念、手段和方法在育儿的,常会让孩子在学与玩儿的选择方面,更倾向于想玩儿而不想学。   十岁儿童在学校里也极易受师长的影响,如果老师懂儿童心理,且教学与管理得当,往往班级整体秩序较好,无故违反纪律的同学就相对少1些,整体学风也相对保持较好。但如果老师教学与管理能力有问题,尽管每天扯着嗓子喊,班级整体秩序仍然较乱。这样1来,就会让以往遵守纪律的同学也被裹挟其中,自控和自律意识呈现下降趋势。   在家里也1样,十岁儿童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1旦父母缺乏威信,管教手段单1,家长会发现管教越来越不容易,甚至已经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秩序。因此而发生的亲子矛盾冲突反而呈上升趋势。   

4、情感日渐丰富,但是情感表达能力下降   由于十岁儿童对自我感受的优先放在首位,加之阅读和理解能力增强,情感世界日渐丰富。和以往那种天马行空的想像所不同的是,十岁儿童的情感需求更现实,往往集中在吃喝玩乐学方面更多1些。凡是家长能给予满足时,十岁儿童则认为自己的父母非常好,凡不能合理满足时,则会内心有不满,认为父母对自己不好。   现实需求满足与否,恰考验着家长的智慧。聪明的家长往往会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则,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清楚哪些可以合理地满足,哪些则不能,只要坚持原则保持底线,十岁儿童适应之后就会自觉遵守。但很多家长缺乏规则意识,经常会直接拒绝孩子,甚至无理的斥责,致使情感沟通关系较以前有明显的'下降。   伴随着自我意愿的增强,自控和自律意识的下降,十岁儿童的情绪感知和表达呈现分化现象,有些孩子能够愿意把心理话讲给父母听,有些则宁愿和关系最好的伙伴去说,也不会告诉父母,这就为今后的教育埋下了隐患。   

5、秩序感下降,磨蹭拖拉现象加剧   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十岁儿童在行为方面开始有我行我素的苗头。只要不感兴趣的事,哪怕是在家里写作业或在课堂上听课,都会心不在焉。这些行为表现则直观地体现了注意力开始下降,对于家长或老师的指令可听可不听,既而表现出秩序感下降。   4年级儿童由于秩序感下降而导致学业水平出现下滑现象非常明显,尽管有些十岁儿童也特别再乎自己的成绩,但是由于缺乏专注力,学习时的兴趣不浓,自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投入的有效学习时间减少。有时家长尽管也督促,但是却看不到孩子真正的学习效率,因为这些是隐性的。   秩序感1般分为行为秩序和内心秩序两种,如果十岁儿童对时间意识与时间管理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磨蹭和拖拉现象,而家长或老师的督促1旦引发其反感,又会涉及到十岁儿童内心秩序的混乱。即本该在正常做事或学习的时候,他们心里却想着其他的事,注意力无法专注下来。   

6、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但是选择性更大   十岁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已经可以落落大方,少有以往那种羞怯的表现,这说明在人际交往中自信心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提升。但是从向群性和向师性来看,十岁儿童也开始呈现分化现象。向群性和向师性概念以往韩老师在文章中提过,在这里就不做解释了。   先说向群性,十岁儿童开始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伙伴,在学校里你可以看到学习好的同学往往愿意和学习好的同学建立伙伴关系,而经常调皮捣蛋的同学往往易往1起凑。在学校以外的空间里,向群性则往往体现在所住区域方面,特别是同住1小区或相聚较近的小区,孩子们容易玩儿在1起。当然,随着网络的便捷,有些十岁儿童还可以通过网络与本班同学交往。   再说向师性。十岁儿童开始对老师品头论足或看人下菜,这些行表现其实并不是孩子们自发式形成,而是受老师、家长和玩伴的深刻影响。当他们发现大人们经常这样做时,就会看在眼里内化在心里,既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如果老师或家长能够合理地加以引导,营造良好的风气,树立品行较好的同学当做榜样。否则,孩子们只会关注他人的缺点和不足,要么鄙视,要么排斥,要么牢骚满腹。   

7、自尊心更强,但是呈现脆弱和敏感   每个十岁儿童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这并不难理解,哪1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与赞美,但是现实生活中十岁儿童却往往因为行为自控能力下降而常做1些错事,从而招至批评。不管批评的对与否,十岁儿童都会非常敏感地进行自我保护,这其实又涉及到认知和分辨问题,敏感的自尊保护,常会让他们不分是非对错,对批评他们的人产生不满情绪。   由于十岁儿童极力在维护自尊,家长可以看到孩子常有理,撒谎现象也会增多,甚至有时撒谎的话张嘴就来,从面部表情上很难观察出来。因此,就对家长提出了考验,如果你把维护孩子的自尊放在首位,对于孩子做错事后的教育和引导就要格外谨慎,不能像以往那样直奔主题,而应收集证据,或择机进行委婉的暗示,或者在孩子几次犯错后集中进行教育,那样才会让孩子真正意识到错。   十岁儿童维护自尊意识增强,随之而来的则是情感又极易脆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其实并不难理解,这源于十岁儿童很再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像。就拿在班上受到老师批评来说,他们会感觉特别没面子,很伤自尊,如果老师能私下批评倒是可以接受。瞧,家长也1样,如果你当众人面批评或责罚孩子时,你会让孩子非常不满,有些孩子还会有极端情绪的发泄,搞的你也下不来台,甚至你也非常愤怒。 ;。

儿童心理的特点



3、儿童心理的特点

儿童心理的特点    导读: 为什么要了解儿童心理?儿童心理在儿童时期完成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从萌芽到成熟的整个发展过程,是接受教育最有效的时期,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那么,为什么要了解儿童心理?   人类从出生到成熟(约18岁左右)统称为儿童期,这1时期是人类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大,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儿童心理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从萌芽到成熟的整个发展过程,是接受教育最有效的时期,因而受到社会及家庭的极大关注。   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具体地说,包括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以下是具体分析:    需要:是最活跃的因素。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对食物的需要、对温暖的需要。稍大的孩子,有和人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等等。需要旧根到底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它本身起1种刺激作用。成人对儿童进行教育,如果不引起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那么教育也不可能奏效。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有趣的游戏里,幼儿的坚持性可以有明显的提高。幼儿学钢琴,爱好弹琴的很快就掌握了1些基本能力,不爱好的则学习起来特别费力或始终学不会。    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控制作用。   自尊心强的幼儿,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比较突出。    心理状态:   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即心理活动进行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赶着提高或降低心理活动积极性的作用。    儿童的心理发展   人的心理活动自婴儿1出生就开始发展起来,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行动等方面。儿童的心理特点既有普遍的共性又有个体的差异,如1般的儿童1-2岁开始学说话,3岁时能说完整的简单句,但有的孩子更早些,有的孩子更晚些;儿童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的,但有的孩子显得特别好动,有的则十分安静。虽然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但都有1个正常的范围,超出正常的范围应引起家长们的注意。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会表现出特有的现象,例如年幼的儿童常常夸大事实,甚至讲1些并非真实的事情,令大人信以为真,他们是在说谎吗?不是的,这只是他们在这1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的心理随着大脑的发育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不同心理特征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行的,同1心理特点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平衡的,可以在某个时期发展十分迅速而在其它的时期则较缓慢。儿童的动作行为和心理特点的发育都有自己的关键时期,过早教育无异于拔苗助长,放任不管也不利于孩子潜能的发挥,只有当家长、老师了解什么时候是儿童言语、动作、思维等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可以避免按成人的主观意愿要求孩子。儿童好问、喜拆东西,这是他们不断探索、求知的表现,虽然有时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那么令大人感到可笑或气恼;儿童情绪多变、不善掩饰,但他们是纯真的;儿童注意集中时间短暂,学习时间不应过长;儿童尤其男孩好动,控制力差,不能认为他们故意表现不好;儿童模仿力强,大人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大人们应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怀着1颗宽容和爱护之心,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这对儿童能力的发挥、培养良好的个性、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儿童的心理发展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有的孩子天生聪明伶俐,有的则反应迟钝;有的孩子1出生就好动、爱哭闹,有的安静易哄;有的孩子内向敏感、胆小退缩,有的则活泼外向、大胆自信……,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所生,是那么的天真可爱,但每个孩子又是那么的不同,各有特色。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生物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中许许多多的差异造就了孩子形形色色的特点。   生物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尤其是儿童的智能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遗传的因素。由于遗传因素而影响儿童心理发育的常见原因有:父母或家族近亲中有遗传疾病、某些有遗传倾向的精神障碍、父母近亲结婚、父母接触有毒害的物质或酗酒、吸毒造成染色体突变、母亲为高龄产妇等。儿童先天的气质特点也是个性形成的1个重要因素。就外因来看,从胎儿期到以后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很多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有害因素会影响到儿童的大脑,造成精神心理的发育异常,如母亲妊娠期间接触有毒害的物质、服用某些药物、某些病毒感染、精神受刺激,胎内或产后窒息、高热抽搐、中毒(如铅中毒、1氧化碳中毒)、营养不良、脑外伤、脑炎、癫痫等许多疾病。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另1重要因素是环境因素,如家庭文化层次、经济水平、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大人对孩子的抚养态度、幼儿园和学校的环境、老师的教育态度、社会文化背景、居住地区的环境等。就智能而言,生物因素决定儿童智能发育的最大限度,而环境因素则决定智能发挥的程度,儿童先天情况良好但后天环境不良、教育落后,也可使孩子发育落后;反之,虽先天不足,但后天及时干预、教育得当也可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民主、和睦、生活丰富多彩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自信、活泼、独立;而在专断、关系紧张、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胆小、自卑、孤僻或叛逆的性格。   为了孩子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每1对夫妇应尽量避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创造有利因素,如:做好孕前咨询,孕期定期检查,孩子出生后给他们营造1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学1些儿童心理知识,做到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抚养教育方式。    何时进行早期教育为宜?   1个人具有相当大的潜能,如果不予以早期开发教育,就有可能被埋没,但“教育”不能被狭义地理解为严肃而正规地教孩子学习什么;而应从广义上理解,是针对儿童在不同时期心理行为发展的特点而进行的有助于各种能力发展的活动,也就是对儿童进行能力的开发。现代科学证明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各种能力的发展。刚出生的新生儿就有1些感觉和本能的活动,所以早期教育从儿童1出生起就可以开始进行。科学证实出生后头几年是儿童能力开发的重要时期。   早期教育并不是过早教育或超常教育,因为儿童的学习能力不仅有赖于教育还有赖于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和每个人本身的成熟特点。如果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教育,过早或过分地教孩子学这学那,无异于拔苗助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例如,婴幼儿的动作发育是有1定的出现时间和规律的,

8、9个月的婴儿还不会爬就训练走,显然是枉费心机,过早行走还容易出现下肢畸形。   因此,在开展早期教育之前,1定要先了解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特点,科学地进行。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1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1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1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同卵双生子是有1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其方向顺序是按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近远方向(从中轴到边缘)。如:儿童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在世上肢,然后是下肢。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什么是儿童的气质?   刚出生的婴儿就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有孩子动辙大哭且哭声响亮、持久难哄,有的则哭声低微、短暂易哄;有的孩子对声、光、冷、热很敏感,有的则不以为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行为差异,有的孩子见生人不怕,笑脸盈盈,有的孩子则躲在妈妈的身后很久才肯叫人……这就是孩子的气质差异。这些气质差异使孩子的日常表现形形色色,就象1张色彩鲜艳的图画,既有暖色又有冷色。你如果想了解孩子,就不能忽视孩子的气质特点。   气质是1种个性心理表现,是与生俱来就有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气质特点,它可以表现在活动水平、规律性、趋避性(接近/退缩)、适应性、情绪本质、反应强度、坚持性、注意分散度、反应阈9个方面。   这些特性反映了孩子行为的力度、速度、强度,从低的1端到高的1端 (如活动量从少到多),气质无所谓好或坏,而是各有长处和短处,在孩子的抚养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中都会表现出积极的1面和消极的1面,就看大人们如何看待孩子的气质特点,能否从中发扬孩子的长处、避免短处。充分了解孩子气质特点的含义对抚养教育孩子有重要的意义。 ;。

儿童心理发展的1般特点



4、儿童心理发展的1般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1般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1般特点,儿童的成长发育让很多的父母们操碎了心;同时,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育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家长们应该注意的方面,以下儿童心理发展的1般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1般特点1 儿童心理的发展其实指的就是个体对待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得到1个过程,这它也是对周围环境做出反映活动的复杂化的过程,儿童心理发展的1般特点有:顺序性、阶段性(连续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可变性、个别差异性。 顺序性的心理发展特点指的是,不同年龄段会有着不同的思维发展变化,因此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发展变化来加以引导,不能揠苗助长。儿童在12年级会开始产生具象思维的同时,仍会携带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习惯,这就是阶段性性特征的表露。不均衡性指的是,儿童会因为性别或环境的影响,发展关键时期的年龄也会有所差别。 而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特征指的就是,对于儿童的.教育问题,如果你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就产生变化,这个变化需要时间的过度,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够使其产生质的变化。个别差异性这是指,每个儿童都会具有其他人所不具备的闪光点,他们都是独1无2的,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儿童心理发展的1般特点2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特点

1、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在持续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后1阶段的发展总是依赖于前1阶段的基础,且后1阶段包含了前1阶段的因素,又为下1阶段做准备。同时,儿童心理变化在量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发生质的飞跃,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方向性和序列性。正常情况下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心1定的方向性和序列性既不可逆转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不总是等数速率直线发展。1方面表现在,个体不同系统发展速度、发展起讫时间、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另1方面表现在同1心理现象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从总体来看,儿童整个身心发展呈波浪形推进,出现两个加速期,1个是幼儿期,1个是青春发育期。

4、差异性。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领域、心理速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特点的表现形式

1、婴儿期儿童表现出动作思维,学前期儿童在动作思维基础上开始发展形象思维,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保持着形象思维的特征。

2、神经系统发展是先快后慢,而幼儿期大脑重量相当于成熟期80%,9岁左右就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是在青春发育期(女童11岁至12岁,男童13岁至14岁)快速增长,青春期前后却发展缓慢。

3、如有的儿童早慧、有的愚笨、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活泼外向;有的擅于文字表述、有的擅于动手操作。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差异。 以上就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特点”的详细分析。此外,育儿专家特别指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1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呈螺旋式上升的成长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做细做好陪伴和引导。 儿童心理发展的1般特点3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3-4岁儿童生活范围扩大,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4~5岁儿童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自己组织游戏;5~6岁儿童好问、好学,抽象能力明显萌发,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性初具雏形。 3~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讲,需要有1个适应过程,他们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这时,如果用新的或他喜欢的玩具来哄他,他会马上又破天涕而笑。 3岁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家长不要因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的要求,可以教育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玩具玩,既能使孩子玩到他喜欢的玩具,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学前儿童年龄段特征

1、2岁儿童大脑的体积和重量已经是成人的75%,到了

5、6岁,儿童大脑的重量是普通成人的90%,而体重只是成人的30%。

2、儿童在学前这个阶段,粗大运动技能与精细运动技能都已经越来越趋向熟练精巧,到学前期结束时,大部分儿童能够轻松地完成诸如系扣子、按按钮、折断或拉拉链等简单的自我服务性的任务,也能够完成精细的动作,如使用剪刀、用彩笔给图画上色、书写单词等。

3、到3岁时,儿童已经是熟练的讲话者了,到学前期结束时,儿童已经能够使用和理解不计其数的句子,能够进行交谈,并对书面语言也有所了解。

3-6岁学前儿童心理特征



5、3-6岁学前儿童心理特征

3-6岁学前儿童心理特征如下:

1、好奇心加强、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在这个阶段父母特别要言传身教,给3-6岁儿童树立正确的观念,多为幼儿树立模仿的对象。

2、情绪主导性变化。3-6岁儿童情绪主导性也会有变化,如原来不开心、想吃饭就会出现哭的现象。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很容易受周围人的感染。

3、注意力变好。3-6岁儿童通过老师引导学会忍耐,注意力逐渐延长,可以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1段时间,能够克制自己不到处走动,思维也会向着更加复杂的方面发展。家长们要让儿童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在自我满足的基础上再发展乐于助人等品质。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意义:

1、深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过程。通过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原理,还能更好地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解决孩子心理问题。

2、发展儿童心理健康素质。意识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能够围绕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开展更多的有效的指导,使孩子成为1个真正的良好人格。

3-6岁学前儿童心理特征



6、3-6岁学前儿童心理特征

3-6岁学前儿童心理特征如下:

1、好奇心加强、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在这个阶段父母特别要言传身教,给3-6岁儿童树立正确的观念,多为幼儿树立模仿的对象。

2、情绪主导性变化。3-6岁儿童情绪主导性也会有变化,如原来不开心、想吃饭就会出现哭的现象。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很容易受周围人的感染。

3、注意力变好。3-6岁儿童通过老师引导学会忍耐,注意力逐渐延长,可以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1段时间,能够克制自己不到处走动,思维也会向着更加复杂的方面发展。家长们要让儿童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在自我满足的基础上再发展乐于助人等品质。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意义:

1、深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过程。通过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原理,还能更好地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解决孩子心理问题。

2、发展儿童心理健康素质。意识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能够围绕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开展更多的有效的指导,使孩子成为1个真正的良好人格。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