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时间除了读书画画玩玩具 还有哪些,画画的读书笔记

亲子时间除了读书画画玩玩具 还有哪些



1、亲子时间除了读书画画玩玩具 还有哪些

玩diy玩具,儿童乐园,公园放风筝什么的。

画画的读书笔记



2、画画的读书笔记

篇1: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读书笔记   绘画是儿童的1种表达方式,孩子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又不能靠书写文字来表达,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所以,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听了才能明白他们表达的东西。   听画也是有讲究的,2-3岁的孩子,就问他“这是什么”,听他给他所画的东西赋予的含义;4岁以后,就问他们在做什么,听听他的画里故事的内容。因此,用来表达想法的形象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教孩子画形象,画形象给孩子看,指导孩子用色,让孩子全部填满颜色等等,都是拔苗助长的行为,反而会毁掉他们天生的绘画能力。对于技巧性、系统性的绘画技巧,最好等孩子过了9岁传授才会有意义。   过早的叫孩子画形象,让他们变得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无法概括自己的想法。1副孩子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动或者是想法而画的画,即使在技术上还未成熟,也能够传达到欣赏者的内心深处,只要给孩子提供画画的伙伴和场所,孩子就会随心所欲、自信的画画。   让孩子和大自然在1起,和朋友在1起过生气勃勃的生活,父母也多和孩子1起多多地体验快乐的生活,有了快乐的体验、有趣的事件,才会有想画的心情,才能够倾注真心去画画,因此不是教授孩子画画的技巧,而是多和孩子1起经历快乐的体验!!   在儿童时期,儿童通过自由的绘画,可以提高以下能力:动手能力、眼睛的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情感和热情、社会能力。   孩子的画   1岁时,主要是手运动的轨迹,是绘画活动的诞生,这时要让孩子充分地涂鸦,不要给孩子看形象,也不要教孩子画形象。   2岁时,眼睛追随手的运动,开始试图用语言解释画(2岁半以后)。这时不要给孩子很多种颜色,仍然不能让孩子画脸等形象,妈妈画形象给孩子看也不好。对于同样1个圆圈,越是脑海中对各种事物有丰富印象的孩子,越是有能力把1个圆圈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3岁时,孩子懂得1开始就给画赋予意义,绘画向作为人类的表现形式转变的分界点。这时还是不能教孩子画具体形象,不要让孩子画人脸、车、人物之类的东西,要多听孩子讲用很多的圆圈和线条画出来的画的内容,尝试给孩子创造   和朋友1起画画的机会,用色的指导从无色开始。   4岁时,孩子可以自己画出形象了,开始凭印象画画,绘画作品中除了有头足人像,还出现了头体2足人像,作品像商品目录1样,各种事物无秩序排列。这时,欣赏孩子的绘画作品时,不要仅仅看孩子画了些什么形象,更要认真听听孩子的讲述。在平时,应该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孩子广交朋友,尽情玩耍,这样孩子绘画的内容才能丰富起来。如果在这个时候,成人教给孩子如何画画,就是剥夺了孩子认识事物的乐趣,甚至是挫伤了孩子认识世界的积极性。成人如果这样做就是阻碍了孩子成长为人的最重要的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5岁时,孩子并不是把经历过的事情按照自己看到的样子画出来,而是把感兴趣、关心的事情按照自己的认识画出来,开始给事物建立秩序,并开始出现“基底线”,能够把听到的事情在头脑里形成印象并画成画。这时多给孩子讲故事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家长不要说孩子画的形象奇怪、可笑,要仔细倾听孩子画中所表现的各种关系。   6岁时,孩子惯用基底线建立事物秩序,将事物排列得整整齐齐,开始能够做图案游戏,把事物做抽象化表达。这是,不要用画的好、画的不好来评价孩子的画,重视和孩子之间的谈话,多问孩子画里画的是谁、在哪里、在干什么等。不要总让孩子看电视,把有趣的生活经历作为绘画的主题让孩子画出来,绘本、传说等多读给孩子听,引导他们把故事画出来。   

7、8岁时,基底线转变为水平线或地平线,开始分别从正面、侧面、背面3个角度画人物肖像。这时孩子的画逐渐变得让成人1看就能理解,成人要去体会孩子的心情,仔细欣赏孩子的作品。9岁时,开始追求画出眼睛见到的真实景象,成人不要过于苛求他的写实能力,要多和孩子1起动手作画,共同体验亲子活动的乐趣。    篇2:《艾玛画画》读书笔记   幸福是什么?读了《艾玛画画》就知道了些许。   《艾玛画画》讲的.是1个7十多岁的孤独老人,虽然子孙满堂,但是只有猫咪作伴。当偶然的1次机会,所画的画被发现之后很受大家欢迎,她就有了生活的乐趣。说实在的,这国外的绘本真是费解,和儿子反复读了多遍,才懵懵懂懂的体会到书里言喻的幸福:   每个周末,老人艾玛都做很多的糕点等待儿孙前来聚餐,对于老人而言和谐的家庭关系就是幸福;   每次儿孙来之前,艾玛都要收起自己画的儿时山村图,换上孩子为他画的画,尽管画的内容不符合老人的心意,对于老人而言互相尊重就是幸福; 偶然1次,老人艾玛忘记收起自己的那副画,很意外的受到儿孙的称赞,都争相抢要艾玛的画。自从之后,艾玛天天画画,送儿孙、送邻居,她生活满足而充实。对于老人而言被人需要、被人尊重才是最大的幸福。   读完这本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在这里,我告诉儿子:和谐是1种美好的享受,被人需要、被人尊重是最大的幸福。不论在爷爷奶奶那个大家庭里,还是爸爸妈妈这个小家庭里,或者在幼儿园这样的集体家庭里,互相尊重、互相爱戴、互相帮助,才能保持1个和谐的关系,在这样和谐的氛围里,每个人心情都会愉悦。相反,如果大家都互相指责、互相拆台、斤斤计较,生活就会变成1团糟。书中的艾玛老了,她百无聊赖地去逗猫、她闲着没事画画收藏起来,但是她倍感孤独,直到当大家都喜欢她的画,她才变得幸福起来、忙碌起来,这就是艾玛的幸福。   我也开始反思,什么是幸福?    篇3: 关于儿童美术教育读书笔记   儿童们愿意去画画,恐怕不是他们热爱艺术,而是想要通过画画来表示些什么。创造你们心中的画面。儿童“为谁而画”?我们只能说:儿童在1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为“交流信息而画”,为了获得社会、成年人或教师的赞赏而画。   什么才是“自由的教育”呢?用1个不甚恰当的比喻:就象昆虫神秘的蛹化现象,儿童们按照知觉与心理的密码在美术上发育成长,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拚弃外界的干扰,让儿童顺利地渡过蛹化期,然后,化为“蝴蝶”进入成人社会。   科研表明,当孩子生活在1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的时候,就容易发明创造,反之,当孩子生活在1个压抑拘束的环境中的时候,就难以发明创造。   孩子志在玩弄这些材料,而不是真的打算做出什么东西来。例如,在绘画活动中,孩子热心的是画图,而不是图画;在玩沙活动中,孩子热衷的是把沙子倒进倒出,而不是要堆沙成塔。正是这种创造的过程,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所以,在创造活动中,父母关注的重   点应是“孩子是怎样创造的”,而不是“孩子已经创造了什么”。 应接纳孩子的1切作品,不论从成人眼光看来这个作品的质量如何;应允许孩子“犯错误”,反复进行尝试;应鼓励孩子自由创造,不要求孩子1定迎合大人的口味。   毅力。教师强调不要轻易换纸,1堂课画好1张画是有道理的,可以逐步培养儿童画前先构想,画中不断改,坚持完成1张作品的好习惯。   1.宋代诗人陆游对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创造机会让孩子广泛接触文化:诗歌、小说、舞蹈、电影、音乐、历史、哲学、工艺、摄影??   2.买些好画册。歌德、鲁迅都喜收藏各类图片,分类装着,有空就自己或与朋友1块欣赏。   3.多带孩子去参观或旅游。   4.不要1下换1种学习。艺术要学到成为1种气质才有用,武术里叫做“功夫上了身”。蜻蜓点水、水过鸭背没有用。   照葫芦画瓢、概念画、成人画、儿童自由画   传统的、错误的儿童绘画教学方法有3种:   1.照葫芦画瓢。老师挂1张范画,学生照着画;或老师画1笔,学生画1笔,谁画得像谁分高。   2.概念画。把气象万千的世界稀薄地抽象为几个形象概念:红蜘蛛(太阳)、面包云、白菜树、鸡爪草、圆圈花、馒头山、3角房子、蓝色感冒(天和水)??市售的儿童读物中充斥着这类形象。   3.成人画(化)。把教成人那1套照搬过来教孩子,例如人体比   例、3停5眼、焦点透视等等。本来孩子很敢画人的肖像,而且能抓住特征,结果老师为了“提高”,1讲脸部结构的“3停5眼”,孩子反而顿时不敢画,不会画,画不出人的肖像了。   正确的方法是儿童自由画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奥地利画家齐赛克在本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摸索,逐步创造出来的。   家长有空应该带孩子去郊游。野外的生物千姿百态,生动异常,孩子只要看1眼,画起画来都会灵感突现,画出1些意想不到的画面。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上课、讲座、演说、书信、聊天、野外活动等。加上他的书在时间的延伸性和空间的广阔性上都包容了我们想要的答案。但这又不是平铺直叙式的,而可以是“自选商场”式的;由我们自己各取所需。   看1个文明与国家的落后或先进,不用看科技,由那地方第1眼的环境形象便决定了。   美术学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绘画,在绘画过程中内化美感,使人从生物人,社会人,进化到美学人,实现个体生命的审美生成。 绘画过程有1种神奇的审美体验,便是“化腐朽为神奇”。1张布满皱纹的脸,1块枯干的骨头,1件破旧的背囊,乃至小小的昆虫、朽坏的墙面、多节的树根??这些在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甚至丑陋的物象,1旦进入绘画,被作为艺术表现对象,它们便使人感到1种非凡的美,每1个细节都会在我的心里激起审美的狂喜和创造性表现的欲望。   教会了孩子审美,他便会自己到世界上去寻找美和创造美。审美   体验升华人的心灵。美感使人不易庸俗。过审美的生活,以美感组织自身的生存经验,可以超拔1个人,优化人的生存境界和生存环境。 画画的人都知道,心情1紧张就画不好。   人从出生到12岁左右是右脑优势期。右脑主管形象,因此儿童大多喜欢画画(国外调查,占92%)。   我们应该把钥匙交给孩子后,让他自己想办法怎么开门。   孩子画画以后,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了,或者是“干别的都不能集中,就是画画能够集中”。迟早,这种集中能力会扩散到干其他事上去的。看看谁画画能画得比较久。   使用是否能抓住物象特征作为判断象征期与高峰期儿童绘画的优劣标准之1。   另1个是针对老师的,比较婉转:老师你不教我孩子怎么会画呀? 自由画并不是“放羊”画,老师并不是什么都不教。使用自由画教学法,老师教些什么,怎么教呢?   

1、根据需要,制定每学期的教学计划,确定每堂课的绘画主题,逐步引导学生扩大观察和表现的视野。不然男孩只画打仗,女孩只画公主、美少女战士。   

2、在开始阶段,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步愿画,敢画,“画开手”,不拘谨。学生差别很大,有的几次就行,有的要1个学期或两个学期,甚至更长。   

3、在学生愿画、敢画、自由自在画以后,逐步提出进1步的艺术要求,总的原则是色求丰富,形求特征,构图求生动??具体落实到教   学上,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按照他们的可能性对每张画作出判断:画得够不够;哪里还需改进,等等。因人、因画题而异,因材施教,对某个学生已经够好了,对另1个学生则可能还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   

4、在学生已经画到1定时侯,积累了1些绘画感受之后,逐步向学生介绍1些技法要求:写生的程序,明暗的处理,色彩的调配,点、线、面,不平衡中的平衡,疏密、冷暖、放松与抓紧、单纯与丰富、变化与不变化等种种对比??这些技法有时是上课时对全班讲的,更多的是融入对个人具体作品的分析指导过程中。如果1开始就对孩子提出太多的要求,结果只能是吓得他们不敢画。   

5、1个时期变换1种手法:水粉、水墨、线描、版画??既扩大孩子的表现可能,又增加他们的兴趣。   自由画教学法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对人的判断;看画的眼光;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素养??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爱。自由画教学法创始人齐赛克说:“我的教育方法没有什么秘诀。只有1个——爱孩子、关心孩子、鼓励孩子并做他们的好朋友。”孩子情绪、课堂气氛、画室环境都是重要的教学因素,老师应尽力使画画成为孩子们快乐的事情。好老师便是使学生对他所教的内容产生由衷的兴趣。 画得够不够;哪里还需改进,等等。   重视过程便是尊重偶然,尊重偶然便是鼓励探索。   没有人愿意让人骂着画画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只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    篇4: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 (读后感)   《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孩子的画如何看,怎么教》   书的作者:(日)鸟居昭美 著 于群 译   本书是《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的姊妹篇,是日本著名教育家鸟居昭美的另1部教育经典力作。本书更加系统地论述了孩子从出生到9岁这个阶段涂鸦和绘画的特点,从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深入讲述如何保护孩子的天性和尊重子个性发展,如何通过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因为这本书适合读者人群:幼儿教育工作家,小学教师,美术教育工作者以及0~9岁孩子的父母,无论从教师的角度还是以后的角度,这本书,看了,肯定是有利的,所以就买了。   另外还有1点吸引我的就是:画画怎么会和培养孩子联系在1起呢,我想从书上找寻1些答案~~~~   整本书分成3章:   第1章:孩子的成长及绘画的作用   第2章:孩子的身心发展及其绘画的鉴赏方法   第3章:亲眼见证孩子的绘画发展过程   那首先,我想说明下,为什么培养孩子要从画画开始?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绘画被称为美术活动或艺术活动,另1方面也被称为表达活动或创造活动,绘画是依赖人类的创造力产生的1种活动,由此而培养出来的能力就是表达力和创造力,通过孩子的绘画,可以知道他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语言,动作,肢体,以及内心的感受,所以培养孩子需要从画画开始,若是父母或老师误导了画画,那就是耽误了孩子的创造力和自身自然的发展规律。因为当大家作为家长或者幼儿园老师来欣赏孩子作品的时候,希望能对孩子融入真实感受的表达给予正面评价,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与孩子心与心的沟通与理解。孩子用心表达的部分,正是孩子满怀真诚的地方,通过绘画作品与孩子对话,是对孩子自主形成诚实人格的1种鼓励,但是,如果错误地对画中形式化的部分给予了好评,那就等于对孩子不诚实的态度萌发进行的鼓励,助长了孩子形式主义人格的形成。   孩子的幼儿期及少儿期的绘画活动,是培养人类创造力的关键期。是人的1生中创造力异常活跃并充分发展的时期。所以这个时期会倾听孩子的绘画,指导孩子的绘画是很重要的。目前我看到许多孩子父母指着孩子的画画,乱指乱点。让他们向着成人的绘画方式发展,其实在9岁之前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对的。成人如何参与孩子的绘画活动,应该用语言引导的方式培养孩子画画,比如说:今天我们1起到田里挖红薯了,那我们今天就来画挖红薯的情景吧!通过这样对孩子进行语言引导,孩子们就会1边吃着红薯,1边想着挖红薯时的情景,嘴里还兴致勃勃地聊着我们1起到田里挖红薯的情景。所以,这个语言引导就相当于是动机,动机的形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   本书中,让我学习了以下几点:   文字是从绘画发展而来的,就是说,孩子首先应该获得绘画能力(美术文化),然后以此为基础,再去获得书面语言的能力(文字文化)。。。这才是人类发展的顺序。 学龄前阶段奠定了1个人品格的百分之8十,因此,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最好在学龄前有效的教育和培养。 记住,什么事都不应该对孩子惟命是从。 如果孩子央求你给他画画怎么办,解决方法如下: 首先,当我们面对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问题行为时,要确信,因为孩子身心发展的力量是有无限可能性的,所以,无论什么样的问题行为都能得以纠正。 第2,要想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不可能依靠孩子本身的力量, 让好的行为得以发展,就能够让问题行为行为逐渐消失,不要对有问题行为的孩子进行批评和责骂,要在生活中制造机会和场所,鼓励孩子的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 具体到画画的事情上,如果孩子不断央求大人“画1个,画1个”,成人要尽量避免用责骂的方式;来改变孩子,不要指责孩子:“画画的事不可以依赖别人,自己画!” 1般情况下,婴幼儿的涂鸦应该是1岁3个月至6个月的时期开始。也就是说,作者认为比较稳妥的做法是以孩子的独立行走作为指标,确定涂鸦开始的时间,由于环境和个人的差异,孩子开始独立行走的时间有早有晚,因此,涂鸦开始的时间,也因孩子的个体差异而不同,请大家不要对此过于焦虑。 两岁儿童的特点是绘画结束之后再进行解释说明,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在孩子两岁半以后的涂鸦中出现涂色现象,是代表孩子绘画能力发展的关键点 3岁左右的孩子,不是涂鸦之后对自己的绘画进行解释说明,而是1边画,1边考虑每1线条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计划活动” 3岁儿童绘画中,会出现“拟人化表现手法”也就是,比如画太阳,他就会把眼睛和鼻子全部画上去,当做太阳的眼睛和鼻子。因此,当我们看这样的画时,要注意和孩子说话的方式,比如看到象,我们就称为象先生,看到熊就叫它熊先生,看到太阳说太阳公公,要用拟人化地语言和孩子对话。 为了提高边看边画的能力和积极性,把萝卜放在眼前让孩子画,要等到孩子   9至十1岁的阶段(追求视觉写实主义的阶段),才是最适合的阶段。   最后,我要说的是,以后这本书对自己还是有帮助的,先收藏着,作者还提醒妈妈们,1种重要的1点就是:在孩子的涂鸦或绘画作品上, 用铅笔注明绘画日期以及绘画内容,这对于再也无法重返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是1份珍贵的纪念品,可以等孩子们长大了以后,当做礼物送给他们。我想,我以后就这么做了~~孩子的创造力发展了,社会才会具有活力,社会才会进步~~。

相似内容
更多>